成都赛维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中国互联网20年的C2C(Copy to China)之路

来源:成都网站建设    作者:赛维思网络    发布日期:2014-04-23    浏览:2008次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互联网这20年的商业路径就是:C2C(Copy to China),也就是把美国的某种模式搬到中国来。从创业伊始,一般就采用美国比较流行的某种模式,走向IPO之时,也毫不掩饰这一点:我们就是中国的某某某。最夸张的是人人上市,自称是中国的“Facebook+Zynga+Groupon+Linkedin”,连套了四个模式。

中国的C2C之路,并不是“山寨”、“抄袭”那么简单,背后有深层原因,而且,中国的C2C,也必须看到的是,并不是一味的山寨抄袭,这里有一定的微创新,也有基本上就是披个美国模式的皮,实则完全不同的部分。

C2C的背后逻辑

C2C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四个字:风险投资。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风险投资驱动的。不能获取足够的融资,是公司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这么说,当一个模式兴起大大小小的创业团队纷纷加入时,谁最后能胜出,基本取决于谁能融到足够的钱来烧钱,从门户、视频、团购、电商到最近的打车软件,莫不如是。但互联网公司又基本上没有任何资产可以抵押,对于投资者来说,尽可能降低风险是考虑投资时的重中之重。一般说来,如果有一个类似的模式已经大获成功,这会让风险投资觉得风险降低很多。这个逻辑在中国互联网商业中,具象的表现是:我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的某某某(美国版)。

之所以以美国为师,道理在于,总体而言,美国的互联网产业是全球最发达的领域,作为标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司最终是试图选择美国市场上市的。号称自己就是在中国的某某某,有助于美国证券市场对自己的了解,将公司IPO价值做高。

这一点其实也是风险投资运作的结果。风险投资从天使一直到所谓PE,规模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需要退出:将自己的投资变现。风险投资的最后一轮退出就是将所投资公司推上公开市场交易,但中国早些时候,只有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有三年盈利的刚性门槛。这对很多一开始并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是“拒绝”的代名词。

于是,中国互联网商业项目就变成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以美国某个概念开始>一路吸引风险投资>赴美上市以此概念向美国投资者兜售。

这条路径里会出现一个例外一个变数。例外就是指的确是中国原创的项目,在美国找不到借鉴的版本。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豆瓣就是非常好的一例,但非常稀少,以至于成名的原创项目,大概也就是豆瓣这一例。一个变数是当美国的借鉴版本偃旗息鼓时,中国的复制项目由于起步稍稍晚点,就会还没怎么壮大也立刻偃旗息鼓。博客是其中一例。

Glocalization

但C2C不是简单的将美国模式复制到中国来,进行所谓的本土化微创新是必须的。Glocalization这个词是近年来的新词,将Global和Localization合并在一起,称之为“全球本土化”,意即概念是全球化的,操作是本土化的。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中国互联网首先的商业项目就是瀛海威,但这个项目并没有太Glocalization,基本上是美国AOL的翻版:ISP+ICP混业模式。显然,这个模式不符合国情,ISP最终成为电信公司的业务,瀛海威名声非常响,但后来失败,倒是当年和瀛海威有类似模式的公司,认清了在中国不可能ISP+ICP混业,或专营ICP,或投入ISP阵营与电信紧密合作,都有了后续的发展。

门户,是中国互联网商业路径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获得成功的模式,第一批赴美上市的新浪、网易和搜狐走的都是门户概念,其中搜狐更是以中国的雅虎自居,连当时的域名sohoo.com.cn都和雅虎极像。中国门户除了概念上是美国雅虎之外,实则做法和美国雅虎相当不同。新浪陈彤曾经出过一本《新浪之道》的书,谈及新浪秘诀就是四个字:海量快速。快速倒是和美国无差,但海量,明显是中国特色。门户首页极长的页面,密密麻麻的链接,都是中国门户特有的风格。

同时,与国情密切相匹配的是,中国门户严格意义上是没有新闻采访资质而只有新闻刊载资质的,理论上讲它们不能原创生产新闻,只能从国有媒体处“搬运”新闻。这一中国特色使得早期门户拥有一支特别庞大的编辑队伍,但没有记者队伍,这也算是一种Glocalization。

搜索,可能和美国概念最为接近,百度的页面和Google非常类似,但实际的运营情况则大不相同。百度发展了很多线下代理公司来兜售关键字业务,也派出了大量的人力在线下和网吧洽谈,将网吧里的电脑搜索默认为百度。这种做法在美国非常少见。Google进入中国后,发展得不是太好与有关政策有关,但与经营手法也密切关联。Google很少有庞大的地推团队,在网址站的投资上,百度很早就拿下了Hao123,而谷歌对265的投资则迟了很多。中国网址站的力量,大概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仅仅是信息服务,无论是门户还是搜索,都有着美国概念的痕迹,有一定的本土化,但本土化还不算太深入。到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这种涉及用户行为的概念时,中国的Glocalization就越发明显了。

在美国,自营卖货的亚马逊的实力远超搞C2C平台的eBay,但在中国,正好倒了过来,淘宝的实力是中国电子商务公认的头号选手,而自营卖货的,无论是老牌的当当还是新起的京东,都不如它。让大批量线下有实力的商家跑到自己平台上开店卖货,在美国不是没有,但绝没有像天猫那样做得这般红火。造成这样的状态,和中美两国本身零售行业的发展不同,密切相关。

腾讯的QQ,开始于对ICQ这个从以色列起步后来归于AOL帐下的产品的模仿,但QQ后来完全走出了一条与ICQ不同的道路,ICQ在美国的当下,属于奄奄一息的概念,但QQ的火爆,让美国人都惊叹,以至于摩根斯坦利做互联网趋势报告时特别将它列入中国的创新公司。卖虚拟道具这件事,其实是美国人学中国人的。

这两年最火的前有微博,后有微信。微博虽然有一张twitter的皮,但具体产品结构上和twitter大不相同。微博的评论机制有着强烈的中国BBS味儿,而twitter基本重点在于retweet(也就是转发)。微信虽然在whatsapp、line(韩国产品)之后,但今天的微信,从第一眼的界面布局上,就已经和它的老师们离得极远。至于微信公众账号这个概念,那是在whatsapp、line里根本找不到的,后来还发展出了微信支付、微信电子商务,更是让海外老师们“不明觉厉”了。

继续深化C2C

早期互联网其实和“人”没什么关系,《纽约客》那张著名的“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漫画,是非常好的注脚。在当时的网络上,流淌的是“纯信息”,在纯信息的接收上,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不同,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不同。早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和美国老师们大致类似,是非常正常的。

互联网在逐步深化,深化到“人”登上了网络中,网民的概念慢慢进化成“网众”(北师大何威老师的发明,意即要在网络上发声或者有重度行为的用户),大量的人的性格习惯投射到互联网上,而中美两国人的大相径庭,造成了随后的互联网商业公司,也出现了大相径庭。一味模仿美国老师而不做本土化建构的公司,无一例外的全部要失败,而美国老师们跑到中国来发展,如果还是以美国套路为主,也无一例外的全部要失败。

去年和今年,先后有两个美国老师跑到中国来发展的例子,去年是印象笔记(evernote),今年则是领英(linkedin),它们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在中国设立独立的具有相当大独立自主权限的公司,而不是美国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这就和全球本土化密切关联。

而中国人自己,也炮制出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概念,比如互联网金融一词,在美国压根没有这个概念,中国最火的打车软件,走的也是完全不同于美国Uber的路径。轰轰烈烈的C2C+Glocalization之路,正在加速展开。

 

Copyright © www.svi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赛维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3002520号-3   Sitemap